2016山大日记:医学伦理课学生 祁艺航

发布时间:2016/03/30 09:01:19   点击:  

3月29日 星期二 晴
  周二,又是一个医学伦理学之夜。自从开了这门课,我才发现原来世上竟有如此多的“纠结案例”,医生也好,患者也罢,很容易就会处于一种涉及医学伦理学的两难境地。今天老师带领我们讨论了关于艾滋病人的问题,我不禁思绪万千。
  有这样一个案例:27岁的李某是一位同时患有艾滋病和肺癌的患者,四处求医却数次遭拒。眼看着肺癌已到了晚期,需要及时进行手术的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隐藏了自己病历中所有涉及艾滋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等一系列的相关资料,终于成功在一家医院进行了肺癌手术,现在正处于术后恢复期。
  医生到底能不能拒绝给艾滋病人手术呢?这个问题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站在患者的角度,每一个处于病痛之中的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尤其是一个艾滋病人,在社会上、生活中,他们早已承受了太多太多来自各个方向的压力,现在,连挽救生命的医生群体都要对他们说不。而从医生群体的角度出发,为艾滋病人做一台手术,需要考虑许许多多的问题:术中体液污染后的贵重医疗器械术后该如何处置?医生做完艾滋病人的手术后如何打消其他住院病人的疑虑并且安抚他们?术者在术中感染的几率大幅提升,谁来为医生的生命安全担保?既考虑到对病人隐私权的尊重,又考虑到对自己家人安全负责,术后医生是否可以告知自己的亲人?
  我不知道到底要站在哪一边,似乎每一个立场都有自己迫不得已的原因。但是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再一次在耳边响起,内心隐隐有一个声音告诉我,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是啊,医生和军人,都是要把自己奉献出去的角色,他们守护在生命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最前线。但是,正如军人有自己的迂回战术,医生也要有自己的最佳方案。既要保护自己,又要守护好眼前的生命,这就需要来自国家、医院、病患三方面的努力,让医者真正放下肩上的负担,重拾对生命最纯粹的敬畏。

【作者:医学院 2012级 祁艺航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