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6山大日记:《毛泽东传》读者 孙君
发布时间:2016/04/04 09:27:00 点击:
4月3日 星期日 晴
因素来不喜在旅游高峰期中出游,所以留在校园把这本厚厚的罗斯·特里尔所著的《毛泽东传》看完。
正如朱光潜老先生所言,“一个人第一件应该明确的是他本国的文化演进、社会变迁以及学术思想和文艺的成就。”而谈到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最绕不开的人物就是开国元首——毛泽东。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名字,但其本人的详细生平却很少有人像对待历史一样想去系统地了解,更多的则是从他人口中得到碎片式的印象。我也不例外。这种不全面的了解让我对近代和新中国的许多事件都抱有一种简单、偏执、狭隘的看法,所以,当我看到罗斯·特里尔的这本厚厚的《毛泽东传》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借来细读。与其说这是一本毛的个人传记,不如说这是一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建设史。读之,读中国。
本书作者罗斯·特里尔于引言中提到,“一部传记必须超越文献而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当初选择这本传记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此书引证丰富,不单是一家之言,较为客观,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毛本身的性格刻画。所以,通过此书,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毛泽东身为国家领导人对国家事务的处理,也可以看到国家领导人这个身份对毛本人性格、处事风格的影响。无疑,这是双向的。
特里尔在书中称毛为“半虎气”、“半猴气”。虎气主要表现在毛泽东是如何通过智慧、胆识一步步引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个过程,而猴气则主要表现为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逐步对革命胜利的成果产生了怀疑,并回到一种主观主义的世界观和循环轮回的历史观。我认为这种形容是很恰当的。
50年代末期的毛泽东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革命时期的远见卓识和实用主义,他开始追求一种乌托邦式的大同社会。正如本文题目所示,50年代末期之后的毛把自己视为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家庭的家长,他希望自己的孩子都有清醒的头脑,但却要求这些孩子的头脑都是一致的。毛泽东过度追求同一性,他喜欢那种所有的人都具备同一种思想,都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利他主义精神。这无疑是过于理想主义的,但毛身上从童年便可体现出的偏执这时发挥了作用,他并不听一些实事求是的同伴的劝告,比如邓小平、陈毅、彭德怀,为了追求这种高度统一性的道德主义社会,毛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错误运动,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当然这些运动的发动也有毛本身一种对自己的权威的捍卫的动机。
很赞同吕连仁老师说的“毛泽东功过三七分——新中国成立前功劳占七分,过错占三分;新中国成立后功劳占三分,过错占七分。”而之所以“纵容”毛泽东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让个人权威凌驾于党和国家至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主和法制的不健全,正如孟德斯鸠所言“社会形成之初,是领袖造就制度。”在中国,这就是毛泽东时代。他又说,“后来则是制度产生领袖。”这就是今日的中国。
唯有让法制真正成为一种不可僭越的存在,才可避免个人集权的存在。铭史鉴今。
【作者:政管学院 2015级 孙君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孙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