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6山大日记:哲社学院本科生 宋佳奇
发布时间:2016/05/01 10:08:03 点击:
4月30日 星期六 晴
自大一加入学院志愿服务部,每一次的志服活动少则三五人,多则三四十人参加,而这一次,只有我一个人。与其说是去做志愿服务,不如说是去见一位“老朋友”。
她叫钟倩,年龄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就是这样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真诚善良的女孩子,在中考前夕,被查出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严重变形,虽然顺利考入高中却因休学三年被视为自动放弃。备受病痛折磨的她无法下地行走,体重骤减不足50斤,每天只能依靠吃止痛片才能入睡。
然而不幸总是一个接着一个降临。她的父亲在08年突发脑血栓,自此之后常年卧病在床,依靠导尿管来维持生命。母亲的膝关节本就不好,每日每夜地照顾她和父亲也使母亲患上了眩晕症,很多时候连饭都做不了。
一家三口相依为命,住在一个不足20平米的房间里。就是这样的一个小房间,容纳了一件塞满了棉被的老式衣柜,一张堆满了各种药物的旧桌子,一台电脑,一张躺着卧床不起的父亲的小床和一张只能同时坐两个人,多一个人就会塌的大床。除了这些,便是摆放了一地的报纸和书籍。
虽然不能上学,但是钟倩始终没有放弃过读书和写作。她试着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努力地在这个世界留下她的痕迹。
在双手手指严重变形后,她只能用不灵活的左手来一点点地写字、打字。今天家里,她给我看了她平时的读书笔记,都是用左手写的密密麻麻的小字,有些地方还用红笔做了标记。她说只有亲手写一遍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随时翻出来看看。除了阅读别人的作品,她也经常自己写散文、小说、时评,笔耕不辍。她的作品集《含泪的绽放》也在今年出版。上次来看她时,我阅读了这本书,里面写的不仅仅是对父母的感恩,与病魔抗争的心路历程,更多的是她对这个社会的理解。
每一次和她聊天,我感受到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一种积极和乐观,她总是说笑着说,“你们能帮我借书就已经很感谢你们啦”“你们山大图书馆的书真是太全了”。一直没告诉她,她笑起来的样子真的很好看。
其实越与她交流,我就越感受到自己精神上的匮乏。她和我探讨小说、散文,而很多我连名字都没有听过。我们有着良好的资源、环境,却不懂得珍惜。所谓残疾人和健全人,究竟谁才是这个世上的可怜人。
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一位老人走过来坐在我身旁。刚一坐下,他就从红色布袋中拿出一本书。老人把每一页的书边角抚平,每一处褶皱都用手轻轻触摸,就像一位虔诚的信徒。接着,他又拿出一本书,这时我才发现原来那本不起眼的红色布袋中竟然装了10多本书。
从大一到现在,做志愿服务也快两年了。在这期间,我有过迷茫,有过烦躁,也曾经怀疑过我所做的是否能为别人带来帮助,做了这么多我又收获了多少。然而想起钟倩的笑容,我突然觉得其实对与错都没有那么重要,只有去做才是最重要的事。希望在条路上,我能不改初衷,一如既往地勇敢前行。
【作者:哲社学院 2014级 宋佳奇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