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大日记:政管学院本科生 罗家鹏

发布时间:2016/06/16 09:33:55   点击:  

6月15日 星期三 晴
  今天是春季学期第十六周的周三,下午是葛荃教授《中国政治文化和政治哲学》,这也是本课结课前的最后一节课。由于前几周把前面课程上完了,这节课被安排为自由讨论课。我一直很喜欢葛教授的授课风格,他学识渊博,分析问题有理有据、鞭辟入里、引人入胜,葛教授秉承教学相长的理念,在一问一答和互相讨论的互动中,形成学术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令同学们受益匪浅。
   这节课讨论的论题很多,其中一个论题是如何看待域外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葛教授认为,现在学术界对于本土化话语体系的觉悟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一种自觉发展,现在大家都有一种清醒,就是中国必须有自己的东西。域外文化和本土文化相遇必然会发生冲突,冲突之后才有融合,如果域外文化完全把本土覆盖,就是文明的殖民本土文化完全排斥域外文化,就是一种排外和保守。而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依赖于每一个个体的选择,中华文化的关系不是倡导复古,也不是完全抵制西方文化,而是在交流互动中产生火花,达到动态的平衡,其判别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西方话语体系以自由,理性和平等来调节人我关系儒家文明是以爱和宽容来调节人我关系,即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恕。这是我们与外国文化不一致的地方。
  另一个论题是论科学与艺术是否有助于道德和风尚的淳朴。葛教授认为一个社会需要社会公正,社会的不公正直接导致社会成员对社会和政府的信任度,以及社会成员规则意识的丧失,使得人的价值判断的偏移。这将造成什么影响呢?如果没有社会公平公正,所谓的“艺术”的泛滥更容易遮蔽人心,低俗文化泛滥,大行其道,遮蔽真理,高雅的艺术不能起到教化和提高人们发现美的能力,反而使人落入僵硬的体制,使得一些人走向低俗,媚俗,恶俗。而科技的进步,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科技能够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科技带来文明,但是科技也能带来邪恶。从本质上科学与艺术的发展与社会风尚并没有太直接的联系,而道德风尚的提高进步,每一个个体的道德追求和风尚有关,以及政府提供社会一个基于公共意志的价值判断准则,为社会公平公正提供保障,也有赖于教育体制的建立,提供一种可操作的道德培训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讨论之余,葛老师总在强调,一定要多读书,为什么要多读书呢?就是为了扩展见识来摆脱与生俱来的人性狭隘与丑恶,人类社会及其本身,无论发不发达,在人性的丑恶和狭隘上都是一样的,所谓的地域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表象,而人性的勾连才是文化的本质。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怀有开放,包容之心的人,是一个“世界公民”。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必然会面临认我关系的冲突,这是一种深入核人心和本质的碰撞。这节课的最后葛教授提醒同学们,在研究、做学问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死脑筋拘泥于问题和提问本身,也学会使用逆向思维,把问题分解步步逆推寻找问题出现的本源。他补充“思考问题不要被提问者牵着鼻子走,而用你的逻辑战胜他”。
  夕阳西下,本学期的中国政治文化课也到此结课了,在这节课的课堂上,不仅领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是敬佩葛教授工作之负责,治学之严谨,学识之渊博,品格之高尚。以他为榜样,在他的谆谆教诲之下,我相信我们能够培养更加严谨的学风,更加扎实的学术功底,能在成才的路上走得更远。



【作者:政管学院 罗家鹏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