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大日记:曲阜旅行者 赵玲

发布时间:2016/07/11 09:30:34   点击:  

7月10日 星期日 阴
  晨钟催,暮鼓擂,城墙巍巍,风雨欲来,夏虫何处悲?一座城池,两行清泪,三杯淡酒,四季轮回,五味俱尝,六界众生叹暌违,七情未灭,八纮同轨,九泉之下盼谁归?十里长亭,千千心结,忆念故人惟留画像予后辈。
 
  曲阜东到市区的公交恍惚间有点像中学时放假回家的感觉,背着书包走在街上不像异乡客。柏油马路上低垂着眉眼的马儿拉着观光马车留下一串哒哒哒的回响,路两旁是古建筑风格掩映下的现代商店,甚至连垃圾桶都有一个可爱的泥制飞檐房顶。原本定于当天往返的行程过于紧张,索性就在曲阜住了下来,生活中不就常常这样吗?计划总赶不上变化。
  曲阜市的“背论语免三孔门票”活动确实很好的起到了带动国学传播的作用,很具创新性,值得其他人文文化类景区借鉴和思考。我本来信心满满,结果临场一检验并不过关,自视过高的毛病总在关键时刻给膨胀的自信心当头一棒。
  曲阜拜谒孔子的游人来自天南海北,在孔庙一路蹭听的导游小姐带的伯伯团从青岛来,不少家庭带着正求学的孩子来圣人故里感受人文情怀,也有小学生组成的类似于国学夏令营,其中最惹眼的莫过于山东警察学院的身材魁梧的非洲友人团,他们的中国导游大叔用不知名的非洲小语种讲解着眼前的一碑一匾着实令人佩服,只能听懂他偶尔冒出来的“Qian Long”之类的拼音词汇。
  驼着数尺石碑的赑屃像五指山下的悟空,想起上次登泰山途中看到它一直想不起确切的名字,院落中很多碑刻是在文革时被毁后来修补的,拦腰填充的水泥补痕大概和老一辈心里永远抹不去的心结一样吧。杏坛前有老师带来诵读论语的中学生,穿着红黑色的汉服,戴着时而滑落的冠帽。有时,我们太流于形式,而有时,又很缺乏仪式感。
  建筑艺术真是美妙,在孔庙见识了“钩心”、“斗角”,又在孔府看到了“门当”和“户对”,中华文化语言艺术和形象思维的交织博大精深之处也可以从此窥得一二。虽然论豪华气派孔府不比恭王府,但这里也有很多令人心之所向的,比如孔府后花园的荷花美如画,熟透了的皂荚垂下的绿荫里,一把摇椅一纸扇一卷书一盏茶便能虚度一下午好时光,难怪梁思成也盛赞孔庙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
  总之诗和远方都是要实践的,诗要写下来,远方要用脚步丈量。人文景观逛起来是要比自然风光费心些,费解但也有趣,都是能独处思考的契机。明天即将开始暑假为期一个月的课程,曲阜两日算是忙里偷闲的自我放松吧,任重而道远,继续加油!


【作者:外国语学院 2014 赵玲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于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