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6山大日记:哲社学院本科生 程子芮
发布时间:2016/07/14 21:20:48 点击:
7月14日 星期四 阴
晚上七点多,电影刚刚开场不久,突然接到社会实践小组队员莹娇的电话,说她的访谈对象在来软件园的路上摔车了,正准备去医院缝针。我和谭小坤赶到后,三人一起等待男生缝完了针,并顺便在漫长的排队间隙,完成了莹娇、谭小坤和我的第一次访谈,不论从何种意义上,这次访谈都可谓是真正的“开门红”。
今天受访的是位特别有主见、热心,行动力超强的男孩子。“行动力超强”从他“一言不合”就从洪家楼骑车骑来软件园便可见一斑,而且因为交通和时间的不便,他坚持不让我们过去而选择自己来,真是把我们几人都感动得一塌糊涂。
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访谈,双方的关系拉近了许多,男孩已经没有了最初的生疏迟疑,和我们聊了许多有关媚雅话题的内容,并在我们的问题引导下将话题延伸到了他的价值观念、成长经历以及家庭环境等等,我们也一直听得兴致盎然,不时在纸上补充一些想追问的问题,整场访谈进行的都比较顺利。
回软件园的路上,我有些恍惚,第一个访谈居然是这样完成的。看着如此画风清奇的一天,不禁生出些感慨来。
作为初次接触社会调研的我来说,访谈事实上也是了一次和自己对话、自观的机缘。起初是在访别人的过程中,总是不经意间发现和我自己的相似之处,而在我更深一步引导他剖析自己内心的同时,也难免让我有所共情,将同样的问题反抛给自己。或者我亦如他那般想,或者他提及的也是我内心自己都尚未觉察到的潜意识,又或者我会得到和他截然不同的答案,那么我们究竟差异在何处呢?虽然并不是每次都能得到满意的答案,但这种反问却始终反反复复地进行着。
有的时候觉得社会工作者是个有些残酷的角色,他们会翻出陈年的伤疤,剖开被访者不曾想过、甚至自己都不愿知晓的内心独白,但是转念又想,他们对自己才是最残酷的,不论是一直下意识地将同样的问题拷问自己也好;还是强制自己跳出这种共情,将反问引入自我内心更深层的潜意识也罢,终究不断地追问自己才是真正长久的残酷,或许这种残酷中也正蕴藏着哲学终极意义上的幸福吧。
十点多回到宿舍,我们又对今天的访谈进行了一下回顾和反馈,发现对访谈大框架的依循程度还是不错的,想问的问题也基本问出来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新手问题,像过于依赖大纲,以及提问的方式有点僵硬粗糙等等。希望在未来的实战演练中,我们团队能并肩向从容亲和,张弛有度的访问员而努力。
【作者:哲社学院 2015级 程子芮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于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