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大日记:“齐鲁之韵”社会实践队队长 杜中玉

发布时间:2016/07/16 10:03:10   点击:  

7月15日 星期五 阴
  七月的济南酷暑难耐,但炎热的天气破坏不了我们社会实践小组拜访济南市吕剧院的好心情。济南市吕剧院坐落于济南市群众艺术馆的二楼,是剧院工作人员进行办公、对外交流和日常排练的场所。这已经是我们第三次见济南市吕剧院的陈涛副院长了,他仍然笑容亲切、热情满满地接待了我们,并带领我们依次参观了排练厅、乐队室和其他日常办公场所。
  排练厅里乐队齐鸣,两个年轻的吕剧演员身着戏袍站在排练厅中央认真地进行着彩排,他们在为八月进京演出做着最后一个阶段的准备。参观途中,在排练厅外的走廊里,我们听到了嘹亮悠扬的唱腔。走近去看,是一位较为年长的吕剧演员在教一名年轻的演员如何更加饱满地演绎出那段唱词里的情绪。经验丰富较为年长的老师从眼神、身段到唱词里的轻重缓急,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活灵活现的讲解,而年轻的演员一边悉心听取,一边反复模仿试唱。这富有感染力的一幕吸引着我们驻足旁听了好一会儿。陈老师笑着给我们解释:“这在咱们吕剧里,叫‘传帮代’,老一辈的艺术家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年轻的吕剧演员,好让咱这个剧种代代相传下去。”
  代代相传,这是优秀传统文化沿袭至今的要旨所在。但是在我们采访济南市吕剧院宣传科的王老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吕剧的传承面临着一些危机。在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的今天,能够用心去品味一出戏的年轻人寥寥无几,而愿意长期学习并从事吕剧这一艺术的优秀青年演员更是屈指可数。吕剧作为一种山东本地最具代表性的戏剧艺术,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它,欣赏它,发扬并传承它,解决可能面临的艺术断代问题,是政府、剧团乃至所有热爱这一艺术的个体需要思索的。
  暑期社会实践已经进行到中期,作为国际教育学院“齐鲁之韵·吕剧的现在与未来”社会实践调研团的队长,在选题、立项、联系老师、走访采风、发放问卷这近一个月来的过程中,我在活动中了解,在经历中反思,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偏见往往来源于不了解。在选择吕剧这一调研主题之前,我对戏剧的接触甚少,对戏剧形成了“节奏慢、唱词难懂、老年化的娱乐方式”这一刻板印象。然而,在端午假期时坐在北洋大戏院完整地观赏了一出吕剧剧目《红丝错》之后,我却被演员们丰富的神态、悠扬的唱腔以及贴近生活跌宕起伏的剧情深深吸引,与现场观众一起不迭叫好。
  在回校的路上,我和社会实践小组的其他成员交流起今天的感受,谈笑中大家都表达了对吕剧艺术的欣赏。非常感谢他们这一个月来的付出与合作,而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会把这项调研继续下去,也算是为吕剧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份微博的力量吧。


【作者:国际教育学院 2014级 杜中玉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于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