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大日记:暑期英语学校学生 吴姿璇

发布时间:2016/07/22 23:07:22   点击:  

7月22日 星期五 晴
  对大部分同学而言,暑假才刚刚开始两周;而对于我,则是意义非凡的两周。今天课堂上,一向沉稳、不善言辞的Dr.Bayly突然说:“我多希望能够教你们三个月,而不是三周。”全班都沉默了一瞬。然而,时间过得飞快,我们在由大外部组织的暑期英语学校的学习经历已经走过了三分之二,下周五就要同外教老师们说再见了。此时此刻,我觉得将这一切记录下来会更有意义。
  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我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教。暑期伊始,看到本科生院的通知,我立刻怀着激动的心情报了名,决心好好把握这个机会,磨炼自己的英语。第一堂课,我们见到了学术写作课程老师Dr.Bayly和跨文化交际课程老师Dr.Orr,前者的温文尔雅、后者的幽默可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通过逐渐深入的交流,我们才知道,外教老师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中国通”,他们对汉语的掌握很有限,却为了这个项目不远万里、飞越重洋来到异乡,这种勇气和奉献精神值得我们由衷敬佩。
  Dr.Bayly给我们留的第一份作业是以“虎妈”为话题撰写一篇作文。其实这个话题对中国学生而言并不生疏,我以最快的速度写完,交了上去,然而第二天发下来的版本却让我羞愧地抬不起头——通篇都是被老师圈点的语法和拼写错误。细节才是最容易让我们跌倒的地方,而我们往往在追求数量的时候忽视了质量。为了纠正我们的小毛病,Dr.Bayly专门用两节课的时间讲解相当于初中英语水平的语法知识。然而,一次修改是远远不够的,作文被一次又一次地返还回来,每次修改都有新的要求。直到修改至我们最理想的水平,Dr.Bayly才会给我们一个最终的分数。
  相比之下,跨文化交际的课堂更加轻松、活跃,Dr.Orr老师海外生活经历丰富,对不同国家的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他与我们分享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背后都传达着同一个理念——“没有对错,只是不同”。很多时候不同国家的人之所以会产生误解,归根到底是对他国的文化理念、传统习俗缺乏认识,而沟通和理解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结束了上午的课程后,Dr.Orr喜欢与大家一起去食堂吃午饭,一边吃饭,一边交流生活经历、学习心得,这是一天中最愉快、惬意的时光。
  正如一句老话,“有缘千里来相会。”最后一周里,须勤勉共进,才不负这来之不易的师生缘分。

【作者:政管学院 2014级 吴姿璇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