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大日记:生源地贷款工作人员 施宏悦

发布时间:2016/07/28 08:39:39   点击:  

7月27日 星期三 晴
  现在是下午四点半,来贷款的人已经渐渐少下来了。想起两天前,我对“生源地助学贷款”这个词语的理解还仅限于字面意思,而现在的我,却是切切实实参加到了这项工作中。工作虽然繁琐重复,但是心里仍旧充满了不可抑制的满足和欣喜。今天是我成为工作人员的第二天,比起昨天多了工作的熟练,但也没有减少工作的热情。
  我是在回家的第一天联系到教育局的老师们的,他们很坦诚得告诉我日常工作短期内我很难入手,于是将我安排到了工作量大但是容易入手的助学贷款办公室。因为电话号码归属地的原因,在报名结束后老师们便和我“失联”了。
  不愿意放弃这次机会,在26号一大早,我搭车直接奔向了政务大厅的助学贷款办理中心。庆幸自己拥有的厚脸皮,我主动揽下了一些活儿,老师们终于也承认了我这个实习生的存在。在老师的安排下,我被分配到了合同打印组,和我同组的有两个姐姐,都是大学刚毕业一年多的。除了我们三个以外,这个办理中心的其他工作人员都是父母辈的人。我的工作是导入贷款学生的信息,核对姓名学制之类的,然后打印出合同和受理证明。坐在电脑前面,戴上工作证之后,责任感油然而生,生怕自己的一个不小心,给贷款学生带来不可扭转的影响。我们小组的直系领导蔡姐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U盾,用它才能登上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系统。蔡姐说我们把命丢了都不能把这U盾丢了,虽然是玩笑话,但也让我们几个年轻人在对待贷款上更加认真。在龟速打印了十多份合同和证明之后,我的工作终于也走上了正轨,开启了高速化时代。
  感触不只是来自工作本身,更是来自前来贷款的人们。他们有的独自一人前来,带着一大叠资料向我们询问办理流程;有的则是年迈的父亲母亲前来办理,带着浓浓的家乡口音腼腆小心地和我们交流;也有风风火火急不可耐,甚至和其他小组工作人员产生争执的情况。在办理中我留意到两天以来前来贷款的学生年龄都比我大,但他们无一例外都叫我“姐姐”。甚至有一个看起来大概50岁的阿姨,问我“这位姐姐,你知道审核章在哪儿盖吗?” 既有些哭笑不得,也有点莫名的心酸。教育局的“大领导”张老师让我们保持耐心,作为工作人员要有尊严但也必须尊重他人。今年的贷款时间安排是每两天办理两个片区的业务,大家都挤在第一天想尽快贷到款。昨天是开工第一天,我们忙忙碌碌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整个办公室里都是打印机的声音和盖章时的闷响,混合着浓浓的油墨气息,以及窗外偶尔吹来凉爽的风。
  一整箱打印纸已经用掉了三分之二,这两个片区的工作基本上也完结了。明天后天又将办理另外两个片区的业务,又要迎来忙碌充实的新的一天。我作为生源地贷款工作人员的生活还有22天,时间虽短,意义匪浅。

【作者:政管学院 2015级 施宏悦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