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6山大日记:“筑梦起航”调研团队成员 黄伟
发布时间:2016/07/29 10:19:35 点击:
7月29日 星期五 晴
7月份的济南,又闷又热,像个蒸笼,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雾气,看上去白茫茫的。
自考试周结束以后,我们“筑梦启航”社会调研团队便借着紧锣密鼓地投入到了社会实践调研的进程中。小组成员一边修习暑期双学位的课业,一边进行调研活动的各项准备筹划活动。生活忙碌而又充实。
下午的时候,我们小组成员约定在洪楼校区的院楼进行讨论,主要内容是分享前段时间各人的论文阅读成果,以及安排接下去一段时间的任务。六点半的时候,盛夏的太阳还懒洋洋地挂在西侧的天空,对喧闹留恋万分的样子。暖暖的阳光打在身上,带来了炎热的暑气。从中心校区走到洪楼,后背的衣衫尽数湿透,紧贴在身上,黏腻万分。
洪楼的老院楼里没有空调,但教室里还是能看到零零散散的几个人,或奋笔疾书或凝神苦思。我们几个人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安静的空教室。也许是去年社会实践积累的经验,小组成员的讨论并不激烈,但却足够默契。一个观点的提出能够引起一连串观点的回应。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交换,融合。大体地确定了我们下一个阶段的总体目标。任务确定的过程十分迅速,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一部分,成员随机搭档,相互配合,争取实现最大的效率。
我以前从来不知道讨论的意义在哪里,不仅认定了自己心中所想不必他人知晓,而且还笃信所谓的“讨论”只是消磨时间,哗众取宠。但是两年的社会实践经历中,无数次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让我明白:在团队合作中,沟通来的无比重要。默契配合的前提是要每个人坦诚相待而不是闭门造车。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小组的成员配合也并不算顺遂。大家尽管都是同一个学院的学生,但是分属不同的小专业,平时鲜有交集。在完成团队任务的时候,我们常常遇到各种令人尴尬的情况。每个人的行事风格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表达能力也千差万别。我一度笑称,世界上总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你不配合我与我不迁就你总是各执一词。经过这么多次的试探和拉锯,每个人总算找到了一个可以相容的愉快的相处模式。有时候,每个人难得次次找到志趣相投的人,但是生活更像齿轮而不是拼图,天生的契合固然完美,但更多时候学会后天的磨合来得更为重要。这应该算是社会实践带给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感悟吧。
讨论结束后,天色已晚,凉风习习,洪楼校区的古树郁郁蓊蓊,今天我们过得忙碌又充实。
【作者:管理学院 2014级 黄伟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