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大日记:周村古城参观者 张雪贞

发布时间:2016/08/12 21:31:32     

8月13日 星期六 晴
  偶然间看到台湾一名记者对周村的评价,觉得很有趣:“周村,一个带着些传统土味的地名,却是已繁华了400多年的商业之都;虽然只有不到百分之五被保存了下来,但走进老商街,保存之完整让人惊讶,被誉为‘活着的古城“。” 感觉上,古城要么幽雅静谧、悠悠古韵,要么古色古香、神秘莫测,什么样的古城可以用“活着”来形容呢?
  这个假期,我终于带着一丝疑惑两丝期待来到这座古城。 站在老商街外,就已经感受到浓浓的古韵,这里仿佛在一个山包上,往远处看去地面是不断上升的,在看不到的地方又改为下坡,很调皮,这里的居民仿佛依着地形的脾气,房屋建的错落有致,不远处漏出白墙青瓦,向四周卷着的屋檐透露出这里历史的悠久。
   进入周村古街的主要街道----大街,一下子被它的独特气质吸引住了,这是周村最大最古老的一条街,路面宽广,线条伟岸,一丝一毫都能看出明朝先人修建的心血。路两边都是商铺,卖的东西也都古香古色,眼前不禁浮出这座街道当年的繁华。看着现代人忙碌的身影,想起一句形容这里的谚语:“大街不大,日进斗金。”这句话到现在依然适用,这里的繁华延续百年,从未休止。 商铺各式各色、商品琳琅满目。但我的目光一下子被一块招牌吸引,黑底金字写着四个繁体大字“大清郵局”,在当时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许多人来到这个被誉为四大码头之一的“旱码头”谋生,都是在这里给远方思念的人报平安,这里承载了无数远离家乡人的牵挂,看着邮局高高的台阶,这是多少人带着或忧愁或欢乐走过的地方,不禁感慨万千。
   越往大街中心走越能感觉出古代人的智慧和辛劳,也能看出现代人对当时生活的欣赏和保护。我来到了《大染坊》的拍摄地点,这里曾经真的是一间染坊,草屋下有石头垒成的大水池,四周摆放着新旧不一的木桶,染布用的大水缸一个一个排列在院子四周,中间是用木头搭成的高高的架子,我来到这里的时候架子上搭着各种颜色的布,鲜艳的颜色与陈旧的木头在太阳下自成一景,竟显得格外有格调。 古城商街三步一景,五步一文,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景色。伴着夜色,微风阵阵袭来,
  我慢慢走在这大街上,好像已经体会到这座古城“活着”的奥秘,又仿佛只是对其魅力刚刚浅尝。

【作者:政管学院 2013级 张雪贞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