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大日记:政管学院本科生 华冉

发布时间:2016/08/15 01:24:24   点击:  

8月14日 星期日 晴
        我在上海已经有一段时日,在这个恨不得以秒速计算生活节奏的城市学习,感觉和在悠游自得的洪楼大不一样。虽然说知识在哪里都相同,但是学术上的南北方风气还是颇有差异:北方很多学校的老师们多数持重敦厚,有老学者的风范;而南方的很多学者,不论著述等不等身,性格多显得幽默俏皮,热情比起年轻人来也是不遑多让。最近,我有幸参加了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吴晓刚教授的讲座,不仅为吴教授的知识造诣叹服,更为他的热情幽默打动。
        兼任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创始主任的吴教授,数年来一直坚持“香港社会动态追踪”项目的调查,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个项目,吴教授的理由很简单——“因为香港,甚至是整个中国现在缺这样细致的社会综合调查”。尽管我国在2003年的时候正式启动了全国性社会综合调查项目,但是一方面样本量不够大,数据更新迭代慢;另一方面,由于研究设计和题目由于要顾及方方面面,没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在这种情况下,吴教授表示,如果要想研究中国典型都市的城市发展和变更,就必须对香港、北京、上海等地“量身定做”一个地道的社会调查项目。
        除了敏锐的学术“嗅觉”,吴教授的项目在各方支持下,也在调查手段上进行了创新升级。和大多数学者定制手填问卷,回收后手动录入不同,“香港社会动态追踪”项目的访员都拿着项目中心配备的电子仪器,一方面,受访者直接在仪器上答题,数据可以直接上传到服务器,免去了后期手动录入的人力麻烦和失误;另一方面,仪器对于访员的实际出勤和问卷完成质量都有测评,如果有访员长期呆在同一地点但是完成了多份问卷,或者问卷完成时速度超快,访员都会受到警告,以此提高问卷的回收质量。
        除了这些让人应接不暇的创新、突破之外,吴教授令人印象更为深刻的,当属他的热情幽默。尽管他已经四十多岁,看上去却全然没有学问家负手而立,语气顿挫的压抑,而是时刻迸发着年轻人一般的朝气。不管是对讲座内容的阐述,还是对听众疑问的解答,吴教授都在用语气、神色让人感受到他身上源源不断的“洪荒之力”。
        Glenn Snyder的书Conflict Among Nations中将学者们比作游艇中的游客,往返于分离的“岛”之间,这些岛的关联性仅在于它们是对同一领域的探索,而范式之间,学派之间,甚至只是一些细微理论之间的差别就是隔绝了这些岛屿的深海。但是如果能怀着吴老师那样赤诚的学术追求和质朴真诚的表达,那么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不管是哪个学派,都能够在一个个孤岛之间架起桥梁。


【作者:政管学院 2013级 华冉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黄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