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6山大日记:政管学院本科生 杨润
发布时间:2016/08/17 09:01:12 点击:
8月16日 星期二 阴
“天凉好个秋”,济南这场突然的雨给人带来了几分立秋之后的寒意。吃过晚饭后,闲来没事,又重温了一遍老师在上课时推荐的《钢琴师》这部电影。我想《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大家都一定很熟悉,不过这部《钢琴师》却和 前一部电影不同,它带给人更多的震撼和洗礼。
重温一遍后,心里依旧久久不能平静。战争的残酷、人性、希望等词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影片是以二战期间德国入侵波兰为背景的。电影的开始阶段是无比轻松甚至是带着几分喜悦的,影片的主人公斯皮尔曼正在华沙的电台录制钢琴节目,弹奏着《肖邦夜曲升C小调篇》。但是突然,德军的炮火开始轰炸电台,斯皮尔曼继续沉醉在自己的音乐海洋里,直到一颗炮弹落在了他身旁爆炸,打断了优美宁静的钢琴声。此后,电影的剧情迅速发生转变。
随着德军占领华沙,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一步步的加深:先是强令犹太人戴上统一的星形臂章;然后,1940年,几十万犹太人被强迫迁入城市中用高墙围起来的居住区,并在此饱受侮辱和残害。斯皮尔曼一家也没能幸免,1942年8月,他们和其他犹太人被运往集中营,而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一条不归路。
在这段故事的发展中,导演波兰斯基给我们安排了许多触动心灵的细节。在第19分钟左右,德国人强迫等待“通关”的波兰人跳舞,以逗笑自己,而波兰人却是害怕、紧张,同时还带着强颜欢笑。德国士兵的笑与犹太人的痛苦产生了强烈对比,激发了我们观看时的情绪。在44分钟左右,一个女子向德国军官发问而被瞬间击毙,犹太人们没有一点情绪波动,更把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变为了痛恨。在50分钟左右,引用莎翁的名言去表达犹太人的愤怒,而50万人却眼看着自己被屠杀而无动于衷,这更是对人群的懦弱一大痛击。人性的懦弱,不敢出声的行为,只会让自己在生死的边缘堕入深渊。还有在街头无辜被杀害的流民,亲手杀死自己婴儿的母亲,不知道要拿钱做什么却执着兜售牛奶糖的孩子。这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去思考,思考人性、思考活着的意义所在。
在这段时间中,除了德国人的恶行让人感到震惊,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懦弱和自私的一面。
大约影片中部,当斯皮尔曼在朋友帮助下逃难到德军医院附近,在避难的屋子里发现了一架钢琴,他掀起了琴盖,但是在那个环境中不允许它发出声音,于是他手指在琴键上凌空弹着空气——又是这首《C小调夜曲》。在那纷繁的战火与无情的生死中,艺术家心里仍然是那样的明澈与坦然,虽然也有着不可避免的不安。看到这有让我感到欣慰,当人性残忍的践踏艺术时,我们的艺术家并没有践踏自己仍旧高尚的灵魂——他依然心中有爱的存在,相信爱的存在,依然热爱着他的钢琴,他的艺术以及他的生命。
后来波兰人民的起义,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不屈与顽强。随后斯皮尔曼所住地区被德军破坏不能居住,他历经艰辛逃到了以前隔离犹太人的居住区,虽然这里已是一片废墟。在这里,有了电影中最震撼人心的一个片段,在斯皮尔曼的磨难即将结束时,为了打开一厅罐头,在火炉旁被德国军官发现。
当军官得知自己面前这个瘦弱无助的犹太人是钢琴家时,便想请他弹奏一曲。斯皮尔曼略微迟疑了一阵,似乎是惊魂未定,因为这个时刻也许就是他弱小生命的最后一刻。沉着下来后,他选择了弹奏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是一个大义凛然的选择,他要用生命的最后一刻,表达自己对迫害者的反抗。
后来德国军官并没有枪毙了他,而是偷偷给他实物和衣物,帮助他悄悄的活了下来。在那一刻,我感到特别欣慰和惊喜,因为看惯了前面德国人的残酷和任意屠杀,这一刻让人突然感到有了希望,淡淡而明媚的希望。我想,德国军官此刻得到了全人类最真诚的谅解和谢意。
主人公斯皮尔曼在影片中有过两次落泪,让人印象深刻:一次是当他被一个以前认识的犹太管理人员揪出了人群,他得以幸免,却从此与亲人生死相隔;另一次是战争结束,当他终于重新坐在华沙电台,演奏乐曲,一切往如昨日。我们无力去揣测那时他是什么心情,或许就藏在他弹奏的钢琴曲里吧。
战争摧毁了世界,但人性的复杂和变化都在这种绝境中凸显出来,人性,是无关种族,无关党派的。或许我们会觉得这部电影不够温暖,但好在还有那个让斯皮尔曼逃脱去集中营的人在,还有收留他、帮助他安排住宿的人在,还有那个德国军官在。就像几米曾说过:所以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战争不管多么残酷,人性始终伟大,希望始终长存!
【作者:政管学院 2013级 杨润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黄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