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大日记:医学院本科生 丁萱

发布时间:2016/08/27 10:57:43   点击:  

8月26日 星期五 晴
  济南已经渐渐进入了秋季模式,天气天天渐凉,也因为换季,儿科门诊变得更加拥挤了。今天是我第一次去儿科门诊实习,因为对亲戚家的“熊孩子”一直束手无策,所以在去儿科门诊之前我有点恐慌。
  带我去门诊的是儿科一病区的主任王峻老师,是我们实习圈里公认的好老师,以前跟着主任查房的时候就对她严谨看病、亲切待人的态度深感佩服。专家门诊正式开始是8:30,在门诊开始之前,主任需要先去病房交班,了解病房里的情况后才能来门诊楼叫号。王主任带我们接诊病人时,她的问诊条理清楚而且尽量体谅小朋友和家长的心情和经济条件,对我们见习生及病人都和颜悦色,让我明白专家与普通医生的区别不仅仅是高超的专业本领,更重要的是良好的素养。
  我第一次有这么多机会听诊,老师在向家长问诊的时候,都会先让我试着听一下,然后问问我觉得有什么异常。开始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是不是听力退化,想要听到呼吸音就有一点困难(门诊环境实在嘈杂),别说什么啰音的异常。后来想想这也是正常,我以前都是在宿舍安静的环境和同学互相听着练习,大家都是配合地深呼吸,自然容易听到。而来门诊看病的小朋友配合度可没有那么好,他们会说话,甚至还有许多小朋友都有“白大衣恐惧症”,看到白大褂和压舌板直接吓得哭起来。幸好主任这方面经验丰富老道,对小朋友“连哄带吓”就让他乖乖听话。在多听几次之后,我紧张的心情也慢慢平复,再加上老师指点,终于渐渐有了一些头绪。干啰音,水泡音,吹风样杂音等等这些专业词条渐渐在我脑海里转变为具体的声音。在我第一次自己找对部位并判断对异常之后,内心不禁一阵雀跃,自信心又回来了一点!
  经过这次门诊以及这一周儿科的实习,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儿科是个独特的科室,我们面对的这些小乖乖,都是一个个脆弱的小生命,都是全家的心肝,他们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患病群体。面对这样的医疗人群,我们作为医生必须要有精湛的医术,护士要有娴熟的护理技术,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要懂得如何和他们交流、沟通。对待患儿要和蔼可亲、态度良好。但就是这样,有时候我们还是会遇到一些焦虑的患儿家属口不择言,而我们作为医护人员能做的就只是宽恕加忍耐。换位体会一下他们的心情,孩子生病,无论谁心里都会万分着急的,说一些伤人的话也是需要医生理解的,所以我们只有尽力做到最好,让孩子们早日康复,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

【作者:医学院 丁萱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