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6山大日记: 政管学院本科生 华冉
发布时间:2016/08/31 19:34:29 点击:
8月31日 星期三 晴
八月底的北京,比我想象中要晴朗通透得多。站在清华大学的校门口,远远望去,主楼在湛蓝的天空下格外醒目,像磁石一般牢牢地吸引着我们几个人的心。这次来北京是来参加清华大学的政策案例分析大赛的,本来过了初赛就已经很高兴,看到决赛入围名单里占了一大半的清北人,说实话,心里真没什么底。所以此次来清华参加决赛,虽然做了充足的准备,但并没有太多的奢求,只希望能见识见识同侪们的风采就好。
跨过清华大学校门口的时候,内心微微地一震,我偏过头去,发现同来的伙伴脸上的神色也变得肃穆起来。我们身上带着的山魂海韵的山大“浩然之气”和清华的“紫禁之气”碰撞在一起,让人不由立感神圣。因为来得匆忙,仅有的半天时间基本都在宾馆里联系答辩,准备问题,没有机会仔细地探寻清华曲径。到了下午,赶往清华大学公管学院院楼,吃过院方提供的晚餐,稍事休息,决赛就正式开始了。
正如清华公管院院长薛澜教授开场致辞时所说,当天在现场参赛的,都是非常优秀的团队,这优秀并非因为一些学校的名头多么响亮,而是选题切入民生,关注时事,报告写作也符合案例的要求。14支队伍里,有涉及基层民主的,有教育发展的,还有互联网约车、易地扶贫等等,每个队伍展示之后,于安教授、彭宗超教授、王亚华教授三位评委都会根据展示内容提出疑问和建议。由于前期准备充分,我们的回答颇为顺利,展示还得到了彭宗超教授的赏识。
当天参赛的选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来自清华的肖亚洲。事实上,我对他的关注早在两年前,当天看他出现在台上也是觉得很惊喜。他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在报刊上发表多篇为民发声的评论文章,前不久更是出版了自己在三年本科期间,利用三个寒暑假在山西农村所做的民族志。他真人的谈吐和气质,和我在文字中窥见的差不多,同样的深沉睿智。
最后的结果让我们格外欣喜——全场第二的成绩,我们站在清华公管院报告厅的讲台上,手中接过于安教授亲手颁发的证书时,内心激动不已。本来此行和那么多优秀的同龄人“交手”,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能得到老师的认可,也更加燃起了我们心中的学术热情。不过,比赛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对于这些选题的关注,身为社会科学的学生,还应该继续关注。
【作者:政管学院 2013级 华冉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