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大日记:医学院本科生 曹俊雅

发布时间:2016/09/02 09:38:37   点击:  

9月1日 晴
  今天趁着实习休班,和同学一起参加了医院的疑难病例讨论活动,本来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没想到却有很多收获。
  疑难病例讨论是中心医院每月一次的常规活动,这次的两个病例由肝胆外科徐老师的团队带来。第一个是肝肿瘤破裂的死亡病例,汇报中描述了病人的详细情况,各相关科室的医生也纷纷发表了专业意见,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讲到最后,徐老师忽然问道,前边的三个同学,你们对这个病例没有什么疑问吗?感觉被“点名”的我紧张地站起来提问了一个问题,还特别担心老师会觉得这个问题过于幼稚。但是肝胆外科的老师们详细地解答了我的提问,还延伸到一些我没有考虑到的方面,对课本上的知识和实际临床应用中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我感到既敬佩又有些羞愧。虽然经历了大学四年,还是没有完全从填鸭式教学中摆脱出来,不知不觉错过了很多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在泌尿外科实习同样遇到了这样的情景,主任说,我们最近要举办手术视频比赛,却没有人主动报名,只好由我指定,可是医院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不是应该好好把握么?回想近几个月的实习,大家常常会一起抱怨某某老师不给讲课,或是在哪个科呆了好久都没有收获,其实问题是出在自己身上。若是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积极发现问题主动追问,我想实习的价值就会完全不一样。
  第二个病例是医院首次进行的一种手术。这种术式是德国一位医生首次报道的,因为术中意外发现即将切除的部分肝脏过大,剩余体积不足以维持生命所需,手术无法继续,于是选择只结扎供应病变肝脏的门脉血管,二次手术时却发现健康的肝脏代偿增生到出乎意料的水平。看似是巧合造就了一种新的手术,但巧合变为创新想必是需要灵活的思考和大胆的尝试,这也是将来的实习中需要好好学习的。
  这次的病例讨论让我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重要价值,但同时也看到了现有治疗方案的局限性。身处一个离死亡如此接近的岗位,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但是通过努力让病人的生存率提高一点,再提高一点,正是作为一个医生的意义所在吧。


【作者:医学院 2012级 曹俊雅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曹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