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者 李金烁
发布时间:2016/09/14 10:11:48 点击:
9月14日 星期三 晴
“我再也不参加建模比赛了!”这是我这三天来说过次数最多的一句话。三天三夜,三个人,除了睡觉、吃饭、上厕所这种事外,其他的时间几乎都坐在机房的两台电脑屏幕前。从9月9日上午8点题目公布,到9月12日上午8点提交论文,我们团队三人处于精神高度紧张而又有些慌乱的状态。
虽然整个比赛过程大家都在吐槽比赛过于煎熬和折磨,尤其是遇到问题的“深水区”,更考验一个人的坚持和耐力。但尽管如此,即便再苦再累我们都没有放弃,毅然坚持到了最后,这也是我最庆幸的事情。在论文成功提交的那一刻,不禁感慨比赛就这样结束了,内心竟有些许的不舍和感动。
比赛开始的前一晚,我准备好了第二天的咖啡和水果。第二天早早起床就提着装着换洗衣服、电脑和一大堆参考资料的行李箱出发了。在机房我们经过一番讨论,最终选定了本科组的A题。A题是道典型的物理类问题,而我本是文科生出身,因而在这种纯理科问题上几无发言权。所以在建模一开始,我就在心里告诉自己,既然不能在建模上多做一些,那就在论文写作和查阅资料上竭尽全力。中午没有午休,白天困得不行的时候,就趴在桌子上闭着眼睛休息一会;夜晚总也睡不踏实,多睡一会儿就会把自己硬拉起来打开电脑继续工作。这三天来,大家由于饮食睡觉的不规律以及长时间的电脑屏幕辐射,精神状态和体力都下降了一倍,脸色蜡黄。
我们分别查阅了十几本的参考书,浏览了几十篇学术论文——数学、物理、运筹、matlab、船舶、水力广泛涉猎。但由于前期经验积累不足,在许多常规问题的处理上不够熟练灵活,浪费了许多时间。每次讨论问题遇到瓶颈,大家研究问题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怠慢,所以对相对困难问题的研究一直处于“搁置”状态。我们分别使用了matlab和lingo多次计算结果,但几次结果都与预估值有较大差别,所以在计算方面我们也花费了不小的精力。即便不是初次参赛,但还是在好多环节上处理得不妥。作为团队队长,觉得自己在建模进度的安排、建模团队的分工和团队积极性的调动上处理得不佳。这些经验教训都值得自己赛后去认真反思和总结。且随着每个问题难度的增加,论文的写作随着建模的停滞也进行得很是缓慢,但我很庆幸我们三个人都一直认真、耐心并孜孜不倦。在机房分别有三个不同年级的同学一起组队参赛,在学弟学妹的身上,我感受到了热情和希望;在学长学姐的身上,我明白了坚持和热爱。
是啊,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无所畏惧!我想此刻,成绩已经不重要,一等、二等、优秀又奈我何?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 2014 李金烁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