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大日记: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王晓冬

发布时间:2016/09/15 09:45:33   点击:  

9月14日 星期三 晴
  9月12日下午两点多,所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同学的手机微信接收了一条消息:9月14日上午在知新楼A620召开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立大会,9点40入场……惊喜,亢奋,迫不及待……我想,这些词都不能形容我们内心的这份感情,久逢甘霖的喜悦,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潮与澎湃,病毒式的传播分享,我认真的读着这个通知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第一次这么爱看一个“通知”,长按这则微信通知,选择出现对话框的第三行——收藏。
  这是我在山大作为新闻学学生的第6年,当初大一青涩的时光才在小树林中转了几圈,而今暮色却悄悄的来到了窗前。曾戏谑地和同时期继续读研的同学一起调侃:“等了6年,想了6年,念了6年,盼了6年,可我们仍然要感激上苍,让我们有这样一个可等,可想,可念,可盼的6年。”
参会之前很“女生”
  13号晚上定了第二天早上7点半的闹钟,14号6点半却神奇的自然醒来,距离昨天与好朋友约好的时间提前了2小时,距离开会时间提前了3小时,这样一份“像样的心事”又怎么舍得睡着。穿上自己最喜欢的那件白裙子,扎起高高的马尾(我妈说扎马尾有精气神儿),涂上隔离,打上粉底,涂涂腮红(女孩子底妆的必备神器一应俱全),擦了不浓也不淡的口红,背上小包,提前一个小时,我们来了,动机很纯粹:占个好位置,拍个好照片,给本科毕业了的同学实时分享这份“骄傲”,最重要的是见证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大会开始前,好朋友艳艳接到一通电话,一束未署名的鲜花即将派送。一束百合花,这是我们2011级本科新闻学的一位同学庆贺新闻传播学院成立送来的“心意”,每个新闻班女生人手一支,我手捧着这一束花,从宿舍到知新楼,从知新楼到电梯口再到会议室前,总是虚荣的觉得占尽了风头,洋溢着骄傲与荣光,就像是幼儿园里拿了一朵小红花,急于向别人炫耀。

徐同学的花格外芳香。

会议过程很“矫情”
  一进会议室,找个最前排的位置坐下,立刻起身拍起横幅“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立大会”,传到2011级本科班的新闻群中,群里沸腾了。与我大学四年的室友,也是研究生继续一起读研的却远在北京实习的静怡微信我小窗口:“冬冬,我高估了我的泪点。”嗯,哭了,一种怎样的哭呢?不是嚎啕大哭,更不是默默流泪;情感杂糅,一种怎样的杂糅呢?不是过于欢喜,更没有过度悲伤;满心骄傲,一种怎样的骄傲呢?不是惊天动地,更不是舍我其谁。窗外,军训新生还在操场上烈阳下辛苦的训练着,校园其他学院的同学或走在成德大道上赶去上课,或在小树林中准备着四六级考试,或在图书馆中安静的品读。或许只有我们这些带着“新闻传播”印记的人,正在带着这份满腔热血,见证着属于我们的历史,期待着新学院即将发生的故事,看着我们的,家。
  新院长吕芃在致辞中说:“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培养的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真好,我们的家,我们的老师,我们的专业,我们的责任和道义。看了一眼窗外,羡慕还在操场上军训的学弟学妹们,他们作为新学院的“黄埔一期”,带着这份填报志愿时对“新闻理想”的热忱去践行着什么。

现场人数爆满,很多人都站着,“小板凳”格外珍贵,打校长大人走进知新楼,新闻“狗仔队”早已盯梢。

会议过后很“骄傲”
  会议结束后,为了给好朋友庆生,也为了纪念这么历史性的一天,狂欢了很久,晚归时拖着疲惫的躯壳,打开台灯,单曲循环最喜欢的一首歌,伴着温柔的光晕,写下这篇日记。是的,一定是欢喜的,也一定是激动的,一定是沸腾的,也一定是骄傲的。6年,竟然在毕业前还有机会见证“新闻传播学院”的独立;骄傲以后可以跟别人说:“同学你好,我是新传学院的,你是哪个学院的?”;无论多少年后,历史总会记住今天2016年9月14日。很多人问“这么想独立呀?”,我想,内心的这份渴望源于对自己的专业一种专业自信和专业骄傲,就像很多人吐槽自己的专业自己的母校,可就是容不得别人说它一句不好一样,更多的像是一种对专业的守护。
  看到大家调侃中文与新闻:“一言不合就离婚”,可是“青春读书处,永远一家人”是我们读书时代听过的最美箴言。
  见证历史的这一刻固然重要,或许记忆会在这一刻久驻,但时间永远不会,我想,新学院的成立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和更坚定的步子,用我们2011级新闻班的一句班歌来说:“多年以后,我们终将散落天涯相望,岁月苛责是否还能记起旧日模样,铁肩担当却不曾忘:山大四年,有你在我身旁——新闻。”第6年,对于我来说,与新闻一起走过的时刻是我们一生都唱不完的歌,那与新闻并肩的苦乐只有经历了才会懂得。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祝你破壳日快乐!何以在路上?唯有前行。晚安。

【作者:新闻传播学院 2015级 王晓冬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