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6山大日记:化学学院本科生 吕丹
发布时间:2016/09/28 10:36:42 点击:
9月27日 星期二 阴
每个周二,我都会作为创新小组的成员跟实验室的研究生师兄师姐们一起开组会,今天也不例外。例外的是,我的文献报告得到了意外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又给了我意外的收获。
刚开始读英文文献的时候,怎么读都读不懂,甚至下载的文献都不符合我们的课题要求,我却茫然无所知。但是经过一点时间的磨炼,尽管还是需要有道词典的帮助,我已经能把文献读懂了。这次的文献报告,是我认为我读过最高深的文章。因为一般情况下,有关催化剂的工作都是通过一系列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然后提出合理的机理。但是这篇文章不仅有实验数据还有精确计算,而且二者是高度吻合的,其提出的动力学机理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以为发现了精品,用心准备了几天,想让大家一起领略好文献的风采。
但是,当我讲完的时候,老师立即让我翻到PPT的首页,问大家是否看到有什么问题。我心里想:首页只摘了文献上了一个图片而已呀,能有什么问题呢?果真,大家跟我一样,也没看出有什么问题。老师说:“{111}、{100}怎么能跟{hcp}放在一起比较,前者是晶面结构,后者是晶型。”我们恍然大悟。接着翻到PPT的第二页,老师问道:“Pd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它的含量是怎么达到百分之五十的?”这个问题我还真的没有考虑过,只以为文献数据都是很准确的,所以听到这个问题,我无言以对。接着,老师针对某些数据又提出好几个疑点:“晶面结构应该计算面积,为什么要计算厚度?二氧化碳的量本应该去除,它没除去只是为了显得实验结果很好而已吧……”最后的结论是:这篇文献数据不一定可靠,可读性不大,其中的思想可以略加学习。
得到这样的评价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是我也从中反思自己:为什么之前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呢?大概,一方面是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另一方面是根本没有去想,盲目地相信文献报道,殊不知每一篇文献都只是研究人员一点小小的进步,出现错误再正常不过。我从来都缺少一种批判精神,这在科学研究中是极大的弱点。盲目地相信前人的工作成果,极有可能走上错误的道路。对化学的历史稍有了解便可知,再伟大的科学家的成果都不会是完美无瑕的,后人对其补充或将其推翻都是常有的事情。一门学科的进步,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有些看似正确的结果或理论却经不住时间的检验。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取得自身的进步,才能在科研过程中推动科学的进步。
虽然今天经受了意料之外的打击,但是从中学到的道理一定会在未来的道路上使我受益匪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呢?
【作者:化学学院 2014级 吕丹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