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大日记:政管学院本科生 高涵

发布时间:2016/10/03 09:33:05   点击:  

10月2日 星期日 雾

  十一国庆回家,不知怎的,从刚归家的晚上开始,高密的夜幕中便淅淅沥沥的下起了雨,由稀渐密,小转大,到早上便已是噼里啪啦的落玉盘了。天气阴沉沉的,心中也笼上一层雾,渺渺绕绕,顾不得看朋友圈里同学好友们晒的好山好水好风光,翻出书架上未看完的书,细细读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李清照所作的这首诗可谓是妇孺皆知,一直以来自已虽然背起来朗朗上口,但究其深层含义却甚是不解。今天读罢李美皆所著的《项羽的青春人格与行为艺术》一书,才算懂得。
  曾听老师讲过“历史观的对待历史”那么何谓历史观?仔细想想,无非就是一方面辩证的判断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利弊,推动与否,另一方面则是要欣赏他的真性情与内心情感,客观与主观共构成历史观。太史公笔下的《高祖本纪》,是项羽兵败的“客观”,然项羽的人格魅力则是某种程度上的“主观”,成为后人欣赏称赞的地方。
  项羽称西楚霸王时,年仅二十六,而刘邦则是“知天命”之年了。楚汉之战可谓是一场青年人与准老年人的较量。霸王项羽,豪情满怀,意气风发,他可以“残”,亦可“仁”。或许有人说项羽火烧阿房宫,杀秦王子婴,坑秦降卒二十余万,是残暴无比。可若反观之,一个年轻气盛,对秦恨之入骨的年轻人,这般一朝雪恨的快感是项羽青春人格、无畏无惧的最好说明。如此做法固然不对,易失民心,可项羽还是做了,正因为年轻,所以率性,所以逞勇。项羽的“残”带有青春个性,其“仁”又何尝不是?可对于当政者来讲,所谓的“仁”无非就是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所采取的一种手段,刘邦就是这方面极佳的说明。进关中,刘邦同百姓“约法三章”,不可否认,这对百姓来说的确不错,仁心尽显。只是项羽偏不屑于这种“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理念。他的“仁”是一种真性情的展现,绝无任何贬低“仁”这一字色彩的表现。在现代,这种“仁”被评价为“妇人之仁”,或许是一种贬义,可在我看来,却是种赞扬,是一种远高于刘邦扬言分烹其父,逃难时为使马车快些,狠心将儿女踢下车…却对百姓仁至义尽之仁的仁,一种带有青春色彩的仁。
  有的人说刘邦幼稚,可却忽略了项羽的年龄与性格。行为与一个人的出身有着密切联系。刘邦出身“草根阶级”,他想要的很简单——帝位,不论方式,能胜即好。但项羽不同,他的自尊、自负、与“义”,决定了他要胜,更要赢得漂亮。这便是刘邦提出划界而治时,他大度同意的原因。换言之,项羽是一个讲义气,有着高度自信的人,只有高度自信的人,才会敢和敢战。
  “成王败寇“,这一亘古不变的规律,因为楚霸王的存在而不攻自破。尽管刘邦在战场上胜了,可在品行与人格高度上,项羽,完胜。如今社会上追名逐利的风气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人将仁义二字抛之脑后,只看个人利益却对社会对人民造成危害。看一眼像项羽这样的人,雾里看花,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行为艺术的人。



【作者:政管学院 2014 高涵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