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6山大日记:交流生感悟 陈欢
发布时间:2016/10/19 01:07:55 点击:
10月18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是到武大交流的第50天,感受过这里午后的闷热也感受过清晨的凉意,感受过骄阳的热烈也感受过云雨的阴郁,看到过樱花的含苞欲放,也嗅到过亲切的桂子飘香。我开始慢慢融入这个美丽的校园,开始熟悉上课下课的每一条必经之路,开始适应每一个食堂的咸淡适宜,我想,我是属于这个校园的。但当我发现了一些真相之后才忽然意识到,很多时候这也许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当时抵住了很多人的质疑和规劝,我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交流。这是一项很“舍”的工程,为了交流,要放弃一年的活动分,要丢掉所有的学生工作,要离开相处了一年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而这一切的“舍”还可能与即将到来的未知的“得”不相平衡。我不知道这么做是否值得,我只是想有一场义无反顾的冒险和不留遗憾的青春。于是,我来了!
交流生,通俗意义上来说就是“流动人员”,没有固定的班级,不在原学校的管辖范围,也不在现学校的体制之内,所有的事都只能靠着自己一点点摸索。照着百度地图在偌大的学校里迷失方向,选课系统也把我们当做“外来汉”拒之门外,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让我们摸不着头脑,遇到问题又不知道该找谁解决,就连食堂也不把我们当做“自己人”,每顿饭都要比武大的在籍生贵几角钱。
在武大校园里,没人告诉我们“变形金刚”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也没人告诉我们校园里的“小黄车”是什么时候销声匿迹的,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口中习以为常的“小黄车”的模样;没人告诉我们“汉姆运动”需要那么多繁琐的下载和安装;也没人告诉我们他们崇拜的校园人物都有哪些光辉事迹。对于他们所生活了一年的校园,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在他们面前,我们显得渺小又无知。
上课的时候,我们也常常在名单之外,要特意提醒过老师之后才不至于被遗漏。碰到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有时候会被老师和同学“冷落”大半节课,这也起码是暂时的,可以忍。但是最尴尬的莫过于课外的小组活动,交流生的人数总是少的可怜到无法独立成组,却又往往被同学或是学委遗忘,有的老师嫌麻烦就索性让所有的交流生和辅修第二学位的学生草率组个队,而那些小组作业绝不是我们四五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量。
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我隔天就与到山大交流的一位新舍友取得了联系,我告诉她怎样与我那些曾经的舍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告诉她那些重要的选课原则;我开始乐于并尽我所能地回答和解决那些初来乍到者听起来稚嫩的问题,使自己的语气和语调尽量显得平和和友好,我尊重每一个向我求助的人。
其实,我们的“交流”生涯,就像是蝉的一生。也许有人会嫌弃蝉鸣的聒噪,也有人欣赏它的娓娓道来,但无论怎样,这个过程都是短暂且让人怀念的,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珍惜当下。因为下个秋天,可能挥手就是永别!
如果你在山大遇到“我”,就请给“我”一个微笑吧!
【作者:政管学院 2015级 陈欢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