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大日记:环境学院本科生 孙智闲

发布时间:2016/10/30 09:09:59   点击:  

10月29日 星期六 晴
  昏暗的灯光下,速溶咖啡早已冰凉。书桌上放着一张采访提纲,上面潦草的汉字和英文单词也好像在昏暗的灯光下睡去了。我在10月28日的20点左右采访了15级的同学,完成了我这几年来的第一次正式采访任务。
“当你去采访别人的时候,你得和别人有目光的交流,别光低着头做笔记。”这句话是五年前我到中国航空报社采访时我爸爸教导我的。事实上,前几天我爸知道我要做采访的时候还这样提醒我来着。想起这句话,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说来也挺可笑,根本不需要眼神交流。我还挺高兴,紧紧握住手中的笔蓄势待发。由于受访者那边的网速不太良好,QQ视频断断续续,根本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于是这个采访变成了一个电话采访。既然不用那一套方法,我便低下头,紧张又兴奋地按照提纲上的来问。像什么:“为什么选择环教部啊?”“说说作为院排球队队员的感受吧。”很显然,提纲是苍白的,甚至这些问题也是苍白的。在对话过程中,对方畅所欲言,一瞬间把我后面设置的问题也捎上了。对方在跟我讲话,我奋笔疾书(我不太喜欢手机录音,而且对方反对录音),笔画多的字直接写单词,就这样也赶不上对方说的内容。对方回答完之后出现了尴尬的寂静。我下意识地去问下一个问题,却恍惚中发现人家好像说过了。总之是乱七八糟。这跟我看到的采访技巧上例举的情况一模一样,本以为自己能够有效避免,不料早就陷入笔记的泥潭。
  算了,不记了。
  我抛开那张纸,直接跟受访者聊起天来。也就大概5分钟,剩下的问题在说相声般紧密的互动中一一被解答,每一个答案我都印象很深。很愉快的,我们结束了采访,用时17分钟。我记下这个数字,作为大学生活中第一次采访记录数据。
  个人认为,采访——一个以得到对方观点的手段,其用时是同样重要的。记者需要以最短的时间完成采访,不能浪费对方的时间。这一次采访,重点当然就是那种和聊天一样的紧凑的对话,即便是没有所谓眼神交流,像什么“尴尬的寂静”,“专注的笔记”只会白白浪费对方时间。我期望下一次采访,比例上能够比这次更快,更高效。
  杯子中冰凉的速溶咖啡只留下浅浅的印痕,我敲完采访稿的最后一个字,完成了作为绿色风文编部新人本学期的第一个任务。笔记本电脑的时钟显示的是29号,新的一天开始了。2:17,我写下了这篇日记,纪念一下活力四射的大学夜间生活。


【作者:环境学院 2016级 孙智闲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康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