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第五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刘一鸣

发布时间:2020/03/20 10:31:42   点击:  

我们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病区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在我和战友们的努力下,病房从“杂乱无章”到“井然有序”,病号从“郁郁寡欢”到“信心满满”,看到越来越多的出院病号们幸福激动的感情溢于言表,我们也热泪盈眶,此刻,我们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一切都充满了希望,胜利就在眼前。

想起出发前接到通知的那天晚上,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2月7日那天晚上,我正好值夜班,护士长怕影响我工作,直到0:00,交接班结束后,我才接到了“今天中午12:00集合飞往武汉”的通知,加上休息我一共只有半天准备时间,虽然递交“请战书”时已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物资准备时间还是太仓促了,在集合前一共就睡了两个小时。当天到武汉驻地时已经是20:00了,由于时间紧急,到达之后我们才得知此次任务是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共同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此前已经完全改造成了重症医院), 2月9日正式完成对接,进入临床,建立了临时党支部,一切工作步入正轨。由于患者病情危重,领导经讨论后建立了18病区的ICU病房,并把“齐鲁标准”贯彻落实到了临床工作中。

自ICU成立以来,我的主要工作就具体到对重症病号的护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男护士,作为小组内唯一的重症专业的护士,又是年龄最小的,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从第一天工作起,我就暗下决心:我们“90后”已经是医疗队的主力了,必须要有“挑起大梁”的勇气和责任感,要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基础上,为哥哥姐姐们分担更多。

由于从事重症专业,比较“轻车熟路”的原因,我没觉得有什么难以解决的困难,或者难熬的委屈。因为平时的重症护理工作中已经养成了解决各种困难和难题的“习惯”,在遇到诸如“医疗物品不全”“护目镜模糊不清”“穿防护服汗流浃背”“口罩带来的面部压痕、疼痛”之类的问题时,倒觉得比起平时不算什么,都可以克服,最重要的,还是把更多的精力和专业能力用在病号的身上。

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照顾时间最长的一个患者,21床,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个子不高,人看起来很瘦弱。从刚开始“鼻导管吸氧”到“高流量吸氧”再到“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到现在已经“脱机拔管”;从进入病房交接班,到为他口腔护理、擦浴,再到做各项治疗、评估病情、翻身吸痰、监测仪器和生命体征,我都从始至终地陪在他身边,在我心里,他既是我的病人,也是我的家人;既是我的牵挂,也是我的希望。记得当时老人嘴里有“气管插管”,鼻子里有“胃管”,尿道还插着“尿管”,这在清醒状态下是非常痛苦的,人身体的本能是解决最优先级的需求,他们一定是想尽办法把这些令他痛苦的“管子”拔掉,所以为了他的安全和治疗的顺利进行,只能用约束带把他的双手绑起来,只能用镇静药物让他安静下来,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治愈出院患者回想起“监护室的日子”都觉得像噩梦一般。但随着体内产生耐药性,老人有时也会醒过来。有一次,老人醒了,不停地挣扎,心跳呼吸变快,对抗呼吸机,生命体征一下子波动起来,我马上握紧老人的手,然后凑到他耳边:“爷爷,别害怕,我是护士小刘,记得我么,我们认识的,我一直在呢,身上这些管子都是给你保命的,不能动,我们怕你睡着了不小心拽掉,那可就危险了,所以给你绑着手,忍耐一下,我们很快就能好,放心,我不走,我一直在这。”他似乎理解了,虽然力量很弱,我还是感觉到他在拼命地握紧我的手,然后慢慢地平静下来,直到看着呼吸机上和监护仪上的各项指标稳定下来,我才长舒一口气。现在“老爷爷”状态越来越好了,身上的管路都已经拔除,可以正常饮食了,当他有力气说出第一句话时,我们真的是既激动又感动,他双手合十努力地说了两个字:“谢谢”,这两个字声音很轻,承载的感情却是沉甸甸的。作为一个护士,无论何时只有一个心愿,病人能快点好起来,早日出院,每次交接班时看到老人精神状态越来越好,生命体征越来越平稳,我都真真切切地感到踏实,充满希望和力量。

我作为一个齐鲁人,有医者仁心、护佑大众健康的决心,作为一个重症人,有“不惧万难,勇往直前”的勇气,我不知道我和我的战友们还能陪伴他们多少个日日夜夜,但只要有我们在,就不会让他们放弃,他们的坚持也是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星星一直都在闪耀着,但只有在黑暗夜晚人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它那闪亮的光芒,我们就是夜空中那点点星光,永远守护着他们,为他们点燃希望。这就是“南丁格尔”理想与信仰的光,我坚信我们离胜利不远了,当那星星点点的光亮散播开来,我们的理想与信仰也将在温暖的春光中变得永远璀璨,永远闪烁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