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实践参加者 朱丽媛

发布时间:2025/02/10 21:46:35   点击:  

初心如炬,信仰之火。这个寒假,我们实践团队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组织八位成员寒假期间在家乡各地开展走访活动,实践地点覆盖全国五省十余个地级市,实践形式实现调查研究和社会公益的深度融合。我们以青春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赤子之心对话峥嵘岁月,当指尖轻触斑驳的弹痕,当耳畔回响沧桑的讲述,历史的画卷在我们新时代青年眼前徐徐展开,一场关于信仰与传承的实践之旅就此启程。

在寒假社会实践的第一站,我与家人走访了抗美援朝老兵朱登岭爷爷,90岁高龄的朱爷爷精神矍铄,不紧不慢地捧出珍藏的军功章。我们为他送去慰问品,并协助整理口述历史资料。通过访谈,他讲述了当年参军的细节,说到上甘岭战役亲自目睹自己战友牺牲的场景:敌人炮弹上的化学药水浇到他脸上,身子也被炸得血肉模糊……这时,他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脸上的皱纹也闪烁着,布满皱纹的双手在作战地图上划出穿插路线,铿锵话语重现铁血豪情:“冻土里刨雪水,炒面就着硝烟咽,但谁都没想过退!”

当提及对后辈有什么嘱托与建议时,朱爷爷毫不犹豫地说到:“身体健康是第一位,你们要注重身体,努力学习,同时要发扬革命传统,艰苦奋斗,刻苦钻研业务,提高专业水平,重视发挥年轻人对国家的作用嘛。”同学们屏息记录着这份沉甸甸的嘱托,从质朴的话语里读懂“最可爱的人”的赤诚。

为记录这段历史,我们还专门与其家人保持联系,协助整理朱爷爷的军功证书、战地日记等资料,并制作短视频发布访谈片段,让更多人了解这段不应被遗忘的岁月。

走进凤台县三里沟抗日纪念园,历史现场浮现眼前,我们仿佛直面了民族的苦难与抗争。巍峨的烈士纪念碑刺破苍穹,浮雕墙上,新四军战士持枪冲锋的身姿凝固成永恒。在“英烈墙”前,我们逐字看过298个镌刻的名字——最小的仅有16岁。讲解员哽咽讲述“红枪会”百姓冒死送粮的故事,让所有人明白:这方热土的每粒砂石,都浸透着军民同心的热血。

在离开前,我们还与园区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为烈士献上一束鲜花。他们向我们介绍了更多关于这段历史的故事和细节,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艰辛与伟大。我们应当将这段历史铭记在心,带着这份感动与启示回到生活中去,传承给下一代。

第三站,我们踏入了大通“万人坑”教育馆,沉入了矿道遗址那令人窒息的阴冷之中。那里成千上万的白骨,无声地述说着当年日军暴行下那段“以人换煤”的黑暗岁月。在展柜前,我们目睹了童工那破烂的棉袄,还有矿工那已经锈蚀的镣铐锁链。当看到复原场景中枯骨旁倔强生长的野花,我们心头不禁泛起了波澜。那野花虽然娇小,但在这角落里显得如此的顽强与美丽,正像当年那些童工们,受尽了压迫与剥削但仍努力地活下去。

在馆内,我不仅参观了展览,更亲手在纪念墙上写下我对历史的感悟和思考。当时还看到一位游客写下:“苦难浇不灭希望,黑暗遮不住星光。”我的心灵被深深地触动,似柳暗花明又一村:对历史最大的尊重和纪念,便是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珍惜和平与安宁的时光。

三天的红色跋涉,如破茧之蝶,既是自我的磨砺,也是心灵的启迪,更是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当年轻手掌轻抚纪念碑上的红星,当铿锵誓言回荡在教育基地上空,我们懂得,历史不是尘封的档案,我们与历史是永远沸腾的热血与回顾信仰之旅的结合。新时代青年必将以史为炬,向新而行,照亮复兴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