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发烈士亲属采访者 李杰

发布时间:2025/02/10 21:35:45   点击: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了抗美援朝特等功臣李家发烈士的妹妹——李家英女士。她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退役老兵,也是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走进她简朴的家,仿佛走进了一段厚重的历史,电视机上方摆放着李家发烈士的照片,那是她心中永恒的牵挂。

李家英奶奶今年已经八旬高龄,但眼神中透着坚毅与温暖。她坐在沙发上,缓缓地向我们讲述着哥哥的故事,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哥哥从小就心怀正义。”李家英奶奶轻声说道,“解放前,我们家收留了一位负伤的解放军战士张华。张华哥哥和家发相处得像亲兄弟一样,革命的种子就在家发心中悄悄萌芽。”她回忆说,哥哥常常对她说:“等我长大,也要像张华哥哥一样,成为解放军战士,帮助穷苦人民翻身。”

最让李家英奶奶动容的是1953年7月13日的金城战役。那场战斗中,敌军的地堡挡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爆破器材又严重不足。已经身受重伤的李家发毅然站起来,摇摇晃晃地向敌军地堡走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喷吐着火舌的枪眼,壮烈牺牲,年仅19岁。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李家英健康成长,也渐渐有了参军报国的想法。1967年,23岁的李家英穿上军装,成为解放军第105医院的一名女兵。参军第一年,她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荣获“五好战士”称号。

1970年,李家英复员回到家乡,先后在县邮电局、南陵中学、城关镇工作。工作期间,她始终谨记父亲“要给这面红旗添彩”的家训,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深受群众好评和上级肯定。

1998年,李家英退休,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2004年,李家英自费远赴朝鲜,开启“寻碑之路”。2009年和2010年,在政府资助下,她与其他烈属来到朝鲜,给哥哥扫墓。“寻碑之路”异常曲折,她最终来到埋葬着108位志愿军烈士的江原道烈士陵园。看着满园无名烈士,李家英双膝跪地,将母亲坟头的土撒向无名烈士墓,哭着说:“你们都是我的哥哥呀!我给你们带来家乡的土,盖着暖和。”回国时,她在长津湖捧了一把土带回,撒在父母的坟头。

早在1954年,国家曾拨款建设李家发的纪念馆和纪念碑,但当年南陵遭遇特大洪水,损失惨重。父母把这笔款捐给政府,用于灾后重建。他们说:“家发牺牲就是为了人民,这笔钱用于人民是最好的选择,我们等南陵经济好转了再建馆建碑也不迟。”后来,李家英用了10余年时间,投入自己近55万元积蓄,寻访哥哥生前部队、战友,足迹遍布沈阳、丹东等地的各大陵园馆所,广泛搜集李家发烈士的相关史料。2020年9月30日,李家发烈士纪念馆落成开馆,原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题词“李家发纪念馆”。

如今,李家英的家距离李家发烈士纪念馆、纪念碑约13公里,三点一线的往返生活已成为她的日常。当年那个扎着辫子的小姑娘,如今已经满头白发。她喜欢穿上军装、拿起话筒,向观众讲述哥哥的故事。每一次讲述,她都心情激动、泪水涟涟。“只要还能讲得动,我会一直讲下去。”李家英奶奶坚定的话语,仿佛有一种穿透时空的力量,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作为英雄故里的学子,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采访,尽己所能,让李家发烈士及亲友的英雄事迹能够被更多人所了解,将这种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带给山东大学的同学们,带给山东和安徽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希望更多人能来到我的家乡——英雄故里,大美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