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参展商译员 李德正

发布时间:2025/07/18 19:03:21   点击:  

七月的青岛,海风裹挟着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多元气息,在“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徐徐回荡。7月18日,第四届上合博览会进入次日,作为参展商译员,我有幸置身这场文明对话的盛事,担当起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摆渡人。从非遗祁县玻璃的璀璨展台开启的翻译之旅,让我深切体悟到文明交融的深厚力量,也愈发明晰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正式开展前,为精准把握相关词汇,我提前一日来到祁县玻璃非遗展区。趁祁县师傅们布置展品的间隙,向他们请教每件展品的型号、名称及背后的故事。师傅们热忱讲解,我则逐一认真记录。正是在这里,我了解到人工吹制玻璃从挑料、吹泡到切口,每道精细工序都离不开师傅们的默契配合;正是在这里,我得以从容向俄罗斯客商介绍“一气呵成”的吹制技艺;正是在这里,我更能自豪地向世界各国友人讲述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

在文化的浸润中,自身专业能力亦同步提升。实际翻译工作让我逐渐意识到,传统工艺的翻译绝非简单的语言转换。“火中取宝”的工匠精神,需以“flame sculpting”这般富有意象的表达方能传递其神韵;而“退火窑”之类的专业术语,更要结合材料科学知识进行精准诠释。这段知识实践的历程,让我真正领会了山大校训“学无止境”的深刻内涵——唯有将专业知识与文化洞察相融合,方能使古老技艺在国际舞台绽放新生。

最令我难忘的,是陪同阿联酋客商参观的场景。当他们望见内嵌“青山”的玻璃器皿时,眼中跃动的光芒让我豁然明白:文化交流的本质是心灵的对话。通过翻译,我不仅传递了祁县玻璃“器以载道”的哲学理念,更促成了切实的合作意向。这种“以器会友”的国际合作,让祁县玻璃从晋商故里的“舶来品”,蜕变为丝路文明的“新使者”。

博览会落幕之际,我伫立在“上合之珠”的穹顶下,望着各国客商满载而归的身影,心中感慨万千。从祁县玻璃的炉火纯青到百年传承的生生不息,从晋商故里的驼铃悠扬到上合之珠的熠熠生辉,这场文明对话让我深刻领悟: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文明的摆渡。作为新时代的山大人,我们既要传承“气有浩然”的文化自信,更要肩负“学无止境”的创新使命,在文明互鉴的浪潮中,书写属于中国青年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