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29 20:00:10
点击:
2025年7月28日下午四点半,济南市趵突泉社区内,一场以“科学认知抗生素,温暖拥抱残障群体”为主题的科普宣讲活动圆满落幕。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抗生素耐药科普调研团、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破障寻光,‘卫’你健康”视障群体就医现状调研队与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爱听医路,情暖泉青”听障群体调研队联合,为6-12岁儿童打造了一场兼具知识性与人文关怀的特别课堂。

“大多数感冒由病毒引起,这时用抗生素不仅无效,还可能助长‘超级细菌’!”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抗生素耐药科普调研团的队员们以《细菌大作战》动画为切入点,将抽象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细菌家族故事”。当“捣蛋鬼细菌”与“乖孩子细菌”的比喻从队员口中说出,当“猫咪抓不住水里的鱼”的类比解释抗生素的适用边界,孩子们眼中的困惑逐渐化为了然——科学认知的第一步,往往始于这种具象化的理解。
《细菌大作战》动画中,屏幕上卡通细菌因滥用抗生素逐渐长出“盔甲”的画面,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超级细菌”的进化过程。这种视觉化的科普远比课本说教更有冲击力,当孩子们看到屏幕上细菌从“可战胜”到“不可战胜”的转变,自发皱起的眉头里,已然埋下了“合理用药”的意识种子。动画结束后,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抗生素耐药科普调研团的队员们总结的“五步用药法则”——对症用药、足量足程、避免自购、关注副作用、储备知识,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成为孩子们主动接纳的行为准则。
互动问答环节更显科普温度。面对“妈妈感冒吃剩下的抗生素,我发烧时能吃吗?”“忘记吃药能补吃双倍剂量吗?”“抗生素能和果汁一起喝吗?”等童真提问,队员们用“不同钥匙开不同锁”“一顿吃两顿饭会撑到”的生活化类比耐心解答。这种平等对话而非单向灌输的方式,让科学知识以更柔和的姿态渗入孩子们的认知体系。
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和踊跃的身影,队员们心中满是欣慰——这些关于合理用药的知识,正像一颗颗种子,在孩子们心里扎下根来。正如一位队员所说:“当孩子们认真记下“遵医嘱”三个字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科学素养的萌芽。”

盲文书上凸起的点阵在孩子们指尖划过,每一颗凸点都在传递着另一种感知世界的方式。山东大学“破障寻光,‘卫’你健康”视障群体调研队的队员们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知识讲解,而是通过“实物触摸+视频演示+场景模拟”的三重体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残障群体的生活场景。当孩子们触摸盲文感受“以手作眼”的阅读方式,观看导盲犬引导过马路的视频,惊叹于读屏软件让手机“说话”的神奇,抽象的“视障”概念逐渐变得具体可感。
“蒙眼寻物大挑战”成为共情培育的关键环节。当孩子们蒙眼后依赖同伴语言提示寻找物品,桌椅的棱角、物品的位置都变得陌生而危险。一位小朋友在挑战后感慨:“原来盲人叔叔走路这么不容易!”这句朴素的话语,正是体验式教育的价值所在——它让“理解”从口号变为切身体会。队员们分享的济南市新华书店光明体验馆经历更添厚度:“在全盲无光感的视障朋友那里,连最简单的散步出行都变得艰难。”残障群体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平等的尊重与有效的支持。

针对听障群体的科普同样注重体验与实用结合。“60-60黄金法则”——戴耳机时音量不超过60%,每天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通过情景问答深植孩子们心中。而“你好”“谢谢”“需要帮助吗”等日常手语,让沟通的桥梁在比划间搭建。当孩子们认真模仿手语动作时,他们学到的不仅是几个手势,更是一种“换位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构建包容社会的核心素养。
实践队通过音视频讲述了一个九个月大听障儿童的故事:当人工耳蜗开启的那一刻,长期处于无声世界的孩子第一次听到了声音,用一声啼哭宣告了生命的全新可能。这声哭喊,让在场孩子们直观感受到科技为残障群体带来的希望。随后,视障人士董丽娜朗读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将气氛推向高潮。这位通过自身努力最终成为知名播音员的女性,用她的声音传递着残障群体“奋勇拼搏、向阳而生”的励志精神。

实践队队员们分享的公益经历——从盲道除障到听障手语导医,从社团助残公益活动到齐鲁医院的志愿服务,将“公益”从抽象概念化为具体行动。“我们曾通过手语帮助一位听障朋友完成门诊就医检查,他的笑容让我们明白——所谓公益,不过是把‘他们’变成‘我们’的过程。”这句真诚的感悟,揭示了公益的本质: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互助的联结。
当“送你一朵小红花”种子纸和山东大学定制明信片送到孩子们手中,礼物便有了象征意义。一位小女孩认真地说:“我要把种子纸种在花盆里,就像把今天学到的知识种在心里!”这些种子或许不会立刻开花,但知识的滋养、同理心的浇灌,终将让它们长成传递爱与温暖的大树。

社区负责人表示,这场宣讲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科学用药知识,更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三颗种子:对科技的信任、对残障群体的理解、对公益的向往。在教育越来越强调核心素养的今天,这样的活动恰是对“全面发展”的生动诠释:它让科学知识有了人文温度,让成长教育融入社会关怀,让青年力量成为连接校园与社区的纽带。
正如董丽娜在朗读中所言:“春天是等来的,也是用心一点一点化开的。”山东大学的青年学子们用这场活动证明,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知识传递,更在于用真诚与智慧,为孩子们化开理解世界的春天,为社会培育包容共生的土壤。当这些孩子带着科学素养、同理心与公益心成长,他们终将成为点亮未来的光——这,正是这场活动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