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歌山大学暑期项目参加者 姜玉杰

发布时间:2025/07/22 20:10:02   点击:  

当七月的风裹挟着潮热拂过面颊时,我拖着行李箱站在了和歌山大学入口,相关的工作人员们早已在住宿入口含笑等候,忐忑在他们热情的招呼中悄然消散。为期十天的和歌山大学暑期项目拉开了夏日的序幕。

项目首日清晨九点的入学式,像一场精心准备的“开场白”。负责人赤崛老师细致地给我们讲解日程,长友老师的课堂满是互动暖意:我们在教室的黑板前练假名,为敬语用法争得面红耳赤,还分享各国俚语。那一刻,彼此之间不通顺的语言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成了传递情绪与共鸣的活态桥梁。

走出教室,和歌山的城市与山林成了触摸当地灵魂的画布。7月16日下午,我们跟着学校特意为我们请的一位长居日本的加拿大向导漫游和歌山市,从欧罗巴城到黑潮市场,咸咸的海风扑面而来;驻足在和歌山城的古迹前,我们听向导讲述古老传说。如果说和歌山市内的游览像是旅游观光,而我们为期一天的世界文化遗产高野山之行更像一场深度的文化之旅。我们在7月17日清晨集合乘车,满目翠绿间,听着遣唐使空海大师的故事,在几百年前,他从日本前往中国学习。我的指尖触摸着寺庙古老木质结构,仿佛能感千年时光震颤。

项目中间的“Free Day”(7月19日-21日)是我们自主探索的珍贵时光。我和新结识的朋友坐着慢慢的电车一点一点摇晃着到和歌山加太海边,看浪涛拍岸,听当地老人讲渔村旧事;在市区小店穿梭,真切体会手册里“备好现金”的实用。这些时光里,我们从“项目参与者”变成“城市探索者”,对和歌山的认知愈发立体鲜活。

最终日,7月22日的发表准备与展示,是对这段时光的总结梳理。我们在教室里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分组研讨、反复演练演讲,从最初紧张结巴,到后来能流畅用日语表达观点,不仅是语言能力跃迁,更是跨文化交流自信的建立。傍晚告别派对上,大家分享成果、吃食堂餐点,说着“下次再见”,夏夜里的不舍成了心底温暖印记。

离开和歌山时,回望这座小城,十天的时光如一卷精心收藏的胶片在脑海放映:课上的琅琅书声、高野山的翠绿剪影、和果子的甜蜜形状、柔道馆的汗水闪光,还有各国同学的笑脸……这场暑期项目,让我在跨文化碰撞里看见更广阔的世界、遇见更勇敢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