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0 20:42:16
点击:
雨丝如千万根银线,密密地斜织着。上周在雨中踏上前往北京的旅程,我的心情如同远处路灯化开而成的光晕,期待又迷茫。

志愿者的工作是简单琐碎的,比如分装好给参会人员们的伴手礼、分别在各个路口指引方向、在会议的提问环节递话筒等。闲暇时候,我们就坐下来聆听教授们对晕核及奇特核相关前沿研究的学术报告,但惭愧的是,国际会议是全英进行的,晦涩的专业词汇和各国的英语口音让我的大脑很难解码,很快,我的大脑“CPU”过载了。我努力维持着专注的表情,睁大眼睛,想从PPT图表里找到一丝线索,却发现那些曲线和数字也在眼前开始跳舞、扭曲。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气、呼气,片刻后沉静下来,急躁的心变得平稳。我说服着那个焦躁的我:以我作为本科生的知识储备和阅历,听不懂是正常现象,我可以慢慢适应会议的节奏,如果能学会一些常用英语表达或者专业名词,那就很好了。经过两三天沉浸式的洗礼后,我渐渐适应了,听懂的语句也在缓慢增加着。

除了英语方面的提升,这次为期六天的会议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成长是在胆量上。整个会议期间除了学术报告,还有吃饭和茶歇环节,它们给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场域进行交流。但是我们志愿者又能和教授们交流什么呢?在这样的思维限制下,前两天我和教授们的交流仅限在国际友好语言——微笑上。很快,转机出现了。我突然发现张焕乔院士和我都来自重庆,于是在一次平常的茶歇上,我大着胆子,用川渝乡音和张院士交流了起来。从轶事趣闻聊到英才班开班仪式再到专业方向,虽近寒冬,但张院士的平易近人如春风拂面。再次感叹我的幸运,我忐忑着递出勇气,而张院士用慈祥温和的目光,稳稳接住了它。我开始大方地和教授们打招呼并交流;带意大利教授漫游雍和宫、俯瞰紫禁城……我不知哪儿来的自信,用不算流利的英语和肢体语言磕磕绊绊地交流。但我享受这个过程,因为不完美的我正在与世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