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洁文

    学生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团队成员 段洁文


    今日,万里晴空,济南也有了几分秋的韵味。和往常一样,我来到中心校区南边的老数学楼,继续协助处理精华编团队相关事宜。距离“万卷归程”团队斩获国家级金奖已经过去了几天,激动的心情一直延续。这一路走来,我收获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万卷归程:海内外流散典籍回归领航者”项目由王承略、张益凤老师指导,闫晓涵博士和我分别作为团队负责人和联合创始人一同领队,在刚结束不久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中获得金奖。我们是以志愿者学生为主体,致力于海外流散古籍回归、保护与传播的公益组织,持续为汉籍回归注入活力。汉籍回归,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今年2月,我们将汉籍回家的故事搬上了创新大赛的舞台。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到校赛的初具规模,再到省赛的渐入佳境,最终国赛一举摘金,可以说整个备赛过程,就是学以致用的具体实践。校团委的强力支持,王承略教授的无私指导,张益凤老师的联络协调,是我们的底气和强力支持。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的力量是项目摘金的重要保障。

    我们团队的伙伴,来自山东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多个高校,专业涉及文史、理工、艺术多个领域。基于此,我们在整合材料、挖掘资源、设计PPT、视频制作、撰写路演稿、模拟路演的具体过程中,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走得踏实。我与闫晓涵博士模拟路演,领略过青岛清晨6点的朝阳;也与张凯钧同学修改PPT,见过凌晨3点山大的月亮。我想,正是这一次次的修改、一场场的模拟,才有了这个金灿灿的荣誉。

    “关关难过关关过”,我们努力赢得的荣誉,属于学校,属于老师,属于团队每一位奋斗的成员。我们拼搏的点滴,都是难以复刻的独家记忆。团队能摘得金奖,仅靠材料和成果是远远不够的。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传统为我们提供了丰沃的成长土壤。儒学高等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和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是我们重要的依托。

    就我个人而言,我在硕士阶段就有幸成为了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点校整理团队助研。在精华编团队学术带头人、我的导师王承略教授耐心指导下,我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掌握了古籍整理研究技能。作为精华编团队助研,三年来,我常常在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学习工作,参与审校汉籍《明史纪事》《读书杂志校笺》《栖霞山人石室稿》《宾榻悠谭》《四书条说》计300多万字。不仅是我,团队成员不少都是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助研。我们在项目中成长,实现了个人能力的跃升,这才有了敢闯会创的动力。

    不论是合璧工程的日常科研工作,还是“万卷归程”项目的精细打磨,我们始终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而是团队的同频共振。古籍承载的宝贵财富,一直留存在书卷之中,不会褪色,只等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史工作者将它翻开。

    >>详细